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正文

唐山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开展"穿越千年,遇见邯郸”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2025-08-07 10:05:26    来源:    浏览次数:39      字号:TT

为深入了解邯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在实践中深化对文化传承的理解与思考。唐山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赵都风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8-18日奔赴河北省邯郸市,开展以“穿越千年,遇见邯郸”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期间团队深入实地探寻赵文化、建安文化等地域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传承,走访古建筑、调研民俗风情、对话非遗传承人,循历史足迹,探古迹遗址,沉浸感受邯郸文化魅力。

7月8-11日,团队深入探寻邯郸文化脉络。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三千年未改名的厚重历史,实践队首站走访邯郸丛台公园。据悉,这座始建于战国时期的园林,曾是赵武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的场所,如今园内的武灵丛台、七贤祠等景点,仍是邯郸人休闲怀古的好去处。队员们登上丛台,远眺邯郸城景,想象当年赵军在此操练的壮阔场景;在七贤祠内,蔺相如、廉颇、李牧等赵国贤士的事迹,让大家对“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image.png

image.png

循脚步前行,实践队来到串城街。这条承载着邯郸千年历史的古街,青砖灰瓦间留存着战国时期的建筑风貌,随处可见“赵”字元素的商铺与文化墙。队员们漫步街头,初步触摸到邯郸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历史脉搏。随后团队走访回车巷纪念馆,“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此代代相传,巷口的“蔺相如回车”雕塑与巷内的廉颇“负荆”铜像遥相呼应。队员们在纪念馆内了解蔺相如以大局为重、廉颇勇于认错的历史细节,深刻体会到“将相和”所蕴含的包容与担当精神。

image.png

为感受邯郸文化底蕴,了解该地域特色,实践队踏入邯郸市博物馆。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丰富,常设展“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通过大量文物,展现邯郸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石刻艺术陈列展厅,队员们被北朝至宋代的佛造像所震撼,其精美的雕刻工艺,展现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准;磁州窑瓷器陈列厅里,白地黑花瓷器的独特韵味代表着磁州窑作为北方民窑代表的辉煌历史;中国历代钱币陈列厅中,从先秦货币到近代纸币,队员们沿着历史脉络,了解货币发展演变与邯郸在货币史上的重要地位。队员小彭感叹:“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像是一扇扇为我们敞开的窗,让我们得以窥见过去,对邯郸的历史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image.png

7月12日-13日,实践团队继续感受邯郸艺术之美。邯郸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瓷窑,为感受瓷窑艺术之美,实践队奔赴磁县,探访磁州窑博物馆。馆内陈列的白地黑花瓷枕、梅瓶等文物,以简洁明快的纹饰展现了磁州窑“民窑典范”的独特风格。实践队员仔细学习展板得知磁州窑突破了当时青瓷、白瓷的单一色调,将绘画、书法融入瓷器,成为中国陶瓷史上“黑白艺术”的巅峰。队员们不时驻足记录,感叹古代工匠的创造力。

image.png

走出博物馆,实践队来到磁州窑文创园。这里由老旧瓷厂改造而成,保留了传统龙窑、作坊遗址,同时引入现代设计理念,成为“非遗+文创”的活态传承基地。在陶艺体验区,队员们亲手尝试拉坯、绘制瓷纹,在匠人指导下完成属于自己的磁州窑作品。“原来看似简单的黑花纹饰,需要精准控制釉料厚度和烧制温度。”队员霍同学的感慨,道出对传统技艺的敬畏。

暑期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带着对历史文化的好奇与期待,踏上了邯郸黄粱梦吕仙祠的探访之路。这座被称为“邯郸古观”的千年道观,正静静矗立在晨光中,等待着年轻的探索者们揭开它承载的文化密码。抵达现场后,队员们有序进入景区,首先被眼前的古建筑群所吸引:朱漆大门上“邯郸古观”匾额庄严肃穆,两侧斑驳的砖墙仿佛在诉说岁月故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沿着中轴线开始参观,从钟离殿到吕祖殿,再到核心的卢生殿,每一处建筑细节都成为解读历史的线索。

在卢生殿内,“黄粱一梦”的典故场景通过雕塑生动再现。同学们围在雕塑旁,认真聆听卢生梦中富贵荣华与醒后黄粱未熟的故事,不时就“人生得失”“欲望与超脱”等话题展开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课本里的成语典故此刻变得鲜活可感,古观的一砖一瓦都成了文化传承的载体。此外队员们还重点记录了古观的建筑形制、道教文化元素及保护现状,为后续整理地域文化资料打下基础。

image.png

image.png

7月14-18日,为深入了解邯郸特色非遗文化,团队深入走访邯郸市非遗中心。中心内,永年鼓吹乐、魏县四股弦、大名草编等近百项非遗项目的实物与影像资料,构成了一幅邯郸非遗图谱。队员们重点领略邯郸剪纸的独特韵味。展厅内,一幅幅剪纸作品题材丰富,既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历史场景,也有“连年有余”等民俗图案,剪刀游走间,纸张化为灵动的线条,将燕赵大地的粗犷与细腻完美融合。队员们仔细观察作品中“阴刻”“阳刻”的技法差异,看艺人们如何以刀为笔,在红纸上勾勒出层次分明的画面。“一张普通的红纸,在巧手下变成了有故事的艺术品,这就是非遗的魔力。”队员小马说。为近距离感受邯郸文化的创意表达,队员体验文化印章及成语扇制作活动。店内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中,以邯郸成语典故为主题的周边格外引人注目。队员们首先参与了特色文化盖章活动,一套套设计精美的印章涵盖了回车巷、丛台、黄粱梦等邯郸地标,以及“胡服骑射”“负荆请罪”等经典成语场景。大家手持笔记本,小心翼翼地依次盖章,将邯郸的历史印记“收藏”起来,欢声笑语中满是对地域文化的好奇。在成语扇制作区,队员们更是兴致勃勃。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大家拿起毛笔,在扇面上书写“一言九鼎”“纸上谈兵”等成语,或尝试勾勒典故中的简笔插画。从选字构思到落笔创作,每一步都融入对成语内涵的理解。同学小孙说:“亲手制作成语扇,比课本上的文字更让人印象深刻,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潮’。”

image.png

作为“中国太极拳之乡”,邯郸的太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期间,实践队专程前往永年区,探访太极拳的发源地。团队特意安排了非遗体验环节,在广府古城的太极广场,队员们跟随太极拳传承人士学习基本招式,并观看了太极拳大师的表演。“棚、捋、挤、按”的动作看似缓慢柔和,实则蕴含着“以柔克刚”“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传承人介绍,太极拳不仅是武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如今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全球爱好者。

image.png

从战国遗迹到非遗技艺,从古老街巷到现代文创,此次活动实践团队全方位感受了邯郸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活力,不仅深刻理解了“燕赵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为传统技艺的活化传播收集了青年视角的建议,用实践行动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团队带回的不仅是非遗文创,更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传承担当。这场实践唤醒青年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让文化在实践中焕发生机,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